查看原文
其他

哈佛大学尼尔 • 柯克伍德:泰国重塑——巴吞他尼与湄南河下游平原

不断前行的 国际设计 2023-09-17


第十届园冶高峰论坛

7月4日至11日,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暨十届园冶高峰论坛在云端召开。大会开幕第一天,哈佛大学技术与环境中心主任尼尔•柯克伍德发表题为《泰国重塑:巴吞他尼与湄南河下游平原》的主旨报告,介绍了在泰国开展的核心设计课在湄南河下游漫滩和曼谷市所做的项目,他们将环境工程、景观建设和技术想象作为设计理念的来源,而不是只用一套规范性的技术手段去进行景观改造。他在演讲中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如何在泰国景观和文化的当代背景和传统中,建设性地扮演好设计师的角色?



今年春天的核心设计课主要探讨了场地技术及其与景观设计的关系,目的不是希望引起兴趣,而是给业内的设计师提供参考,引发思考。受污染的废弃物、土壤和水的修复,都是在曼谷市热带草原环境下的农业、基础设施、市政区和公共空间的重建中进行的。


它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在气候变化的时代,一种文化如何通过环境形式的设计来表达自己?应该注意的是,“气候变化”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使可以解决),而是一种需要设计师动态地、创造性地参与的状态。


设计行为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猜想,它赋予特定地理位置以物理形态。场地位于泰国中部,面积为7761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巴吞他尼(Pathum Thani)府,中部的曼谷市,南部的海湾沿岸。该地区南北长约40公里,人口1150万,是一个由河流沉积物组成的低洼平原。这些自然条件创造了广阔的蓄水区和分散区,历史上这些区域用于军事防御,持续供应新鲜鱼类,并为水稻种植提供了生产环境。







  引言  


设计课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泰国当地传统和新兴景观场地技术及其产生的文化和环境背景进行调查和评论,解决了生态和环境变化的现实问题。为此,参与设计课的同学建立了一项设计研究,以不同的尺度和强度重新设想这些技术,并允许进一步创造或利用新兴技术。




泰国位于亚洲东南部,人口超过6800万,国土面积533000平方公里。在经历了一系列灾难性事件,包括2011年全国范围内815人死亡、数百万公民受灾的严重洪灾,以及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动荡以后,湄南河两岸最近经历了一次复兴和蓬勃的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沿河出现了充满活力的商业、旅游和工业经济。


然而,大曼谷本身在从山区到北部的季节性洪水、极端的季风降雨和海湾南部的海水泛滥的影响下迅速发生了变化。2011年的洪水事件仍然是一个转折点,让该市认识到并致力同时解决“三种形式的水”——降雨、洪水、海水泛滥。




曼谷的道路、社区和腹地边缘经历了一段时期洪水覆盖三角洲景观的情况。这是一个内在的矛盾。在一个案例中,农田和稻田依靠季节性洪水来生产一年生作物,而同样的季节性洪水使曼谷市的部分地区处于危险之中,那里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居民社区,道路和商业陷入困境,城市和社区的日常生活陷入停顿,但最终得以生存。


然而,由于海水泛滥导致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不断增加,曼谷内部正在发生更多的变化,城市热岛的演变以及每日有害水平的PM2.5空气污染使曼谷的日常生活变得不健康,成为疾病的滋生地。其他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也会导致水质恶化,包括工业污染、制造业污染以及城市和生活垃圾清除和储存方法不当。






  历史背景  


湄南河流域是泰国面积最大、水资源最重要的地理区域。它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约有一半的人口(1150万)居住在流域下游,而曼谷大都会区本身就是人口密集区。早期的文献称湄南河为湄南(Me Nam),意思是“水之母”。来自皇家暹罗地图集的图像显示了漫滩、河流社会、象征性文化历史和水生态之间具有长期的内在联系。


曼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它是首都统治下的一个小村庄。1782年,国王拉玛一世发现湄南河东岸条件更好,于是建立了现在的曼谷,并建造了一些世界上最迷人的建筑和地标性建筑,如大皇宫和翡翠佛寺。天然或人造的运河(khlong)开始在以住房和小型工业为边界的城市中形成网络,并对城市景观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贡献。曼谷历来多发洪灾,它以水路生存,最初是农业、渔业,后来通过驳船和小型渡轮运输,通过运河和水上市场(floating market)进行贸易,获得了“东方威尼斯”的称号。



这座城市已远远扩展到河岸之外。然而,当地人仍然在湄南河沿岸生活、工作和玩耍。国王(拉玛国王)之河仍然是曼谷的命脉。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丰富的历史。每天仍有超过5万人使用渡轮。装载货物的驳船缓慢地溯游而上。河岸的景观和生活方式也竖向发展。酒店和公寓位于传统寺庙和民用建筑中。正是这种平静与混乱、现代与传统、宗教与世俗、丑陋与崇高、异国与本土的并存,使得湄南河非常适合进行技术与设计的深入研究,如此令人回味无穷,充满挑战。




  研究区域  


湄南河的源头在泰国北部,河流在那里汇合形成一个那空沙旺(Nakorn Sawan)河口。下游漫滩包括受严重影响的沿海森林、盐滩和工业郊区,以及工厂、校园和能源、铁路走廊。


除了历史和文化的运河网络和曼谷本地低密度河流定居点,对于技术的畅想是本次设计课的切入点,通过它聚焦大曼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条件。“技术想象”这一术语看似明显矛盾,实则暗含这两个词合并的含意,以及构建关于在移动的洪泛区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中高效工作的核心知识。


景观和社区分布在更大范围的宏观和微观气候条件下,包括下游流域的平均降雨量,其中海湾半岛降雨量最大,每年达到3000毫米,曼谷地区每年1200-1400毫米。平均热图显示,曼谷地区最高气温为27-28摄氏度,最热的地区也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水资源管理、气候温度和降雨变化的图纸显示了2011年8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极端洪水事件是由于季风使得降雨量增加以及北部地区地表水运动不受控制。总而言之,一系列经常相互冲突的气候事件在三角洲景观中上演——来自该地区北部山区的季节性洪水,该地区的极端季风降雨、盐水淹没和泰国湾以南的土地退化,以及预计在2020年发生的更近期的旱情,对于满足人口增长而正在进行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利。




  实地调查  


对河流的实地考察按照三部分顺序进行:上游——河流起点,曼谷的上游地区,然后是曼谷市的结构,最后是下游——湄南河在泰国湾汇合处。


今年2月初,学生们到曼谷和巴吞他尼进行了实地考察,乘坐面包车、骑自行车、步行,并乘坐渡船、木船和皮划艇,顺流而下参观了研究区域,探访了一系列的景观类型和公共空间。


团队从曼谷四个不同类别的城市空间来研究生态边界的性质。这些空间分布在城市区域内,城市和郊区的交界处,以及城市和海岸的交界处。由于建筑和环境的形态不同,可以分成城市半岛、城市绿地、城市海岸界面。






  设计方案  



学生们独立工作,提出设计假设,构思出一系列不同尺度的设计方案,最终形成了曼谷日常生活的一系列详实设计。


设计目的是形成一个“针灸”规模的项目,以重塑曼谷,使其在文化、社会、空间、经济和美学上具有创新性、严谨性和实用性。这个项目名为“用空缺来过滤:Khlong Toei社区土地共享更新计划”。


设计作者Tina Tsai创造了所有的绘画材料和图像。她是哈佛大学景观专业应届毕业研究生,虚拟毕业典礼于2020年5月举行。


一个背景情况是,曼谷22%人口住在贫民窟,这些居民和家庭已经在城市空置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曼谷快速的城市化和停滞不前的居住质量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上的几个缺失——非正式住区,包括高架空中列车铁路下的私有化空间以及人类住区周围的运河沿线荒地的扩张。


在Khlong Toei社区,非法占地者非正式地扎根于三种主要的空置土地类型:废弃的水道侵占、废弃的铁路轨道、公路下的空置地和运河。作为曼谷最大的非正规住区综合体,该社区面临着人口密度高、缺乏清洁饮用水和可能被泰国港务局(PAT)驱逐等问题。


通过与国家住房管理局(NHA)和当地非政府组织的合作,这些空间将通过具有适应性、多功能性和公共可访问性的水循环系统得以恢复活力。开放封闭的社区,也能让更多的公众意识到,众多购物中心和新的商业港口带来的新气象,将有助于改变他们的命运。


新社区里单一家庭住宅的迭代设计,包括自助式组合房屋和废水处理。


“共享中心”的新理念将化粪池系统和共享社会空间结合起来。虽然单个家庭无法处理污水,但共享中心通过减少化粪池系统将污水收集到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系统。通过重新利用旧址的旧材料,共享中心旨在为城市农业居民提供社区公厕、浴室、厨房设施。社区共享中心和30-40个无厕所家庭相结合,这项技术鼓励居民共享污水处理设施和新的社交空间网络。




两个雨水收集系统为居民提供了清洁饮用水,拟建的行人路线沿着废弃的铁路轨道行驶,桥下的雨水收集系统连接了运河旁边的两个社区。


该项目没有对现有场地大动干戈,而是通过改善供水和自助食品生产系统,推动“深度旅游”,保护当地文化和政府与居民之间互利的居留权。


雨水收集系统是一个额外的收集系统,它收集雨水,为城市降温,并作为公共连接方式。在旱季,社区中心开放进行户外活动,在雨季,社区中心用作蓄水池。


在大曼谷地区,这些针灸干预可以在曼谷的不同地区被复制使用。




  正在进行的研究  



景观设计学生从2020年春天起,在设计研究生院完成工作,直到因疫情开始自我隔离。合作伙伴兼联合指导老师Kotch Voraakorn在曼谷的土地处理设计办公室工作。还与泰国国立法政大学( Thammasat University)建筑与规划学院合作开展了研讨会等交流活动,讨论Nava Nakorn智能城市与湄南河下游三角洲的未来发展趋势。这项工作将持续到2021年,并且推广到曼谷的更多区域,并向政府和企业领导等更多利益相关者呈现。


——END——


相关链接:
天大建筑学院冯刚:形态可变的建筑表皮系统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蔺宝钢:公共景观艺术创作观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徐聪艺:城市设计与城市风貌要素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阳建强:城市滨水地区功能更新与品质提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李岳岩: 道法自然——东方的设计智慧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执行院长胡洁: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设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戎航:城市治理中的集体智慧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刘玉龙:医疗设施——绿色生态城市的急救站
张立鹏:全球建筑能耗发展趋势及丹麦低碳建筑经验
北京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主任冯长春:自然解决方案实现城市绿色更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设计改变乡村——乡村设计与建造实验
英国ARUP(奥雅纳)全球董事马尔科姆·史密斯:适应多样化未来的城市设计高野文彰:乡村生活中“景观之梦”的可能性
朱锫:自然建筑——有关东方自然观当代性思考的实践
亚洲园林协会主席奥斯曼·莫哈末·塔希尔:未来城市景观管理面临的挑战
刘泓志:进化中的城市公共性与空间设计清华大学张利:北京冬奥会规划设计中的“主动式健康”理念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云端开幕  国内外专家畅谈人居环境建设【直播入口汇总】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暨第十届园冶高峰论坛滨水城市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美国TAT副总裁Michael Liu将在园冶高峰论坛发表精彩演讲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将主持汤姆·梅恩报告会并作主旨报告医疗建筑在城市中发挥什么作用?清华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刘玉龙将在园冶高峰论坛分享观点与大师有约,普利兹克奖得主汤姆·梅恩讲座强势来袭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暨第十届园冶高峰论坛”精彩直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